Janevans

stucky无差,他们属于彼此

从巴基的枪法谈起

雀斑兔:

简直太棒的解析!!


小猫钓鱼:



《美队1》巴基牺牲后,史蒂夫痛苦地说:“你看过报告了吗?那都是我的错。”佩姬安慰史蒂夫:“他一定认为你值得他为你牺牲。”




以前看的时候有些不明白,巴基是在战斗中牺牲的,如果当时不是史蒂夫而是另外一个队员和他一起,当战友失去战斗力的时候,巴基一样会继续战斗。他的牺牲是战斗中的损耗,怎么能说是为了史蒂夫牺牲呢?




漫画里史蒂夫愧疚不该把一个孩子带上战场,电影呢?史蒂夫的负罪感来自何处,纯粹是因为最后没能救吧唧吗?




多看几遍,看出一些以前没看出来的东西。电影和漫画不同,漫画里的巴基是为国捐躯的,而电影里的巴基不是,或者说,在他的最后时刻,他想的并不是国家。




先看一下《美队2》史密森尼博物馆里对巴基的介绍。








广播:“巴基·巴恩斯是美国队长的童年挚友,两人无论在校园还是战场都形影不离(inseparable)。他是咆哮突击队里唯一为国捐躯的士兵。”,背景板:“巴恩斯生于1916年,是四个孩子里的老大。他既是运动场上的健将,也是课堂上的标兵(excellent)。珍珠港事件后不久,巴恩斯参军入伍,在麦考伊兵营冬训之后和107团开赴意大利前线。那年秋天,他被九头蛇部队俘虏,遭受了长时间的监禁和折磨,但他的意志非常顽强。在命运的转机中,关押他的俘虏营被解放了,不是被别人,正是被他的童年挚友史蒂夫·罗杰斯——现在的美国队长所解放。重聚后,巴恩斯和罗杰斯领导了美国队长的新团队:咆哮突击队。巴恩斯的枪法和罗杰斯一样出色(invaluable),他的队伍在欧洲战区摧毁了九头蛇基地,瓦解了纳粹军队。”




这些信息充满私人化的细节,“四个孩子里的老大”,“无论在校园还是战场都形影不离”、“既是运动场上的健将,也是课堂上的标兵”,这些细节除了史蒂夫本人之外没人知道得这么清楚。这篇生平简介应该是采访史蒂夫之后写出来的,甚至有可能是史蒂夫本人的手笔。




漫画《恐惧本源》里巴基“死”后,史蒂夫亲自写悼词,写了一遍又一遍。在他心里,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巴基,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评价巴基的一生。






这篇简介对巴基的评价很高,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特意提到了巴基的枪法,用了一个词“invaluable”,极其有用的,宝贵的。巴基的枪法到底好到什么地步,要特意在短短几百字的生平简介中提上一笔?就像没人比史蒂夫更了解巴基在操场和课堂上有多excellent,他们有多inseparable一样,也没人比史蒂夫更了解巴基的枪法有多invaluable。
巴基是狙击手,他在战场上无时不刻不在守护战友的背后,他的枪法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可靠,电影中特意给了我们一个镜头展示他的枪法。








巴基的枪法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左右手的枪法都灵活自如,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换手。
火车上和九头蛇作战,我们可以看出巴基的左手枪法毫不逊于右手,一样稳定,一样致命。






巴基的子弹打完,史蒂夫扔给他自己的枪,两人合作干掉了九头蛇,这时候巴基是左手持枪的。








之前被打晕的九头蛇站了起来,史蒂夫一把把巴基揽到身后,这时候巴基的枪还在左手。








史蒂夫被击倒,盾牌掉地。巴基意识到史蒂夫危在旦夕,他必须要做点什么。巴基跪在地上,有一个明显的换手动作。他把枪换到右手,用左手去拿盾牌。






注意,此时盾牌掉在他身体右侧,他用右手拿起更快、更方便,他的左手枪法也毫不逊于右手,他为什么要换手?






如果他左手持枪,右手持盾,他将从左边开火,就像刚刚这个场景一样。








一面有盾牌掩护,一面靠着墙壁,这对任何一个战士来说都无疑是更加合理的选择。可巴基没有这样做,危急关头,他反而用宝贵的时间把枪换到右手。他的目的是什么?看他接下来的动作,他左手持盾,右手持枪,身体向右侧移动,远离对他来说更加安全的左侧车厢。







他的目的很明显,史蒂夫倒在他的左边,暂时失去了作战能力,他必须引开敌人的炮火,给他争取时间。如果他枪在左手,靠着左侧车厢开火,那么九头蛇的蓝光武器很有可能会波及到史蒂夫。






电光火石间,巴基把枪换到右手,把敌人的炮火吸引到右侧,这完全是出于安全的考虑——为了史蒂夫的安全。




右边是洞开的车门,是万丈悬崖,是近在咫尺的死亡。巴基有恐高症,实验室里长时间的折磨更让他对九头蛇的恐惧根深蒂固,之前独自一人面对九头蛇时,恐惧让他满头满脸都是冷汗。






但此时此刻他忘记了恐惧,忘记了飞驰的列车和冰雪的悬崖,唯一的想法是让危险离史蒂夫远一点,再远一点。哪怕代价是掉下飞驰的火车,掉进自己最恐惧的噩梦。他不是一定要死,但让他在自己的生命和史蒂夫的生命之间做选择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。他用生命在为史蒂夫争取时间。




他争取到了,也付出了远比死亡更可怕的代价。








但即使巴基能够预知自己的下场,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。《复仇者·侵袭组》里巴基穿越到现代,见到了正担任美国队长的冬兵,后者告诫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手臂,巴基不以为意,在他心中队长最重要,牺牲一条胳膊算什么,牺牲生命又算什么?所有的未来,在他心中都不如队长更重要。








所谓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,但人不是机器,死也不是概念,死是实在的,必须落实到一个切肤入骨的理由,一个能够让你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的理由,为了家人、为了荣誉、为了战友——





从参军入伍开始,巴基已经做好随时为国牺牲的准备,但最终他却不是为了美国,甚至不是为了美国队长牺牲的,他是为了史蒂夫牺牲的。史蒂夫就是那个让他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的理由。




巴基在战场上饱受恐惧和孤独的折磨,“交到朋友,然后下一秒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去。”(塞巴斯蒂安在www.elle.com上的采访)








更别提在九头蛇实验室里遭受的那些,“我受尽折磨,从战场幸存下来,但现在必须返回,就因为你要回去?只是因为你,我在乎你,我爱你。但这一切值得吗?我为什么而战斗?”(塞巴斯蒂安在pro.boxoffice.com上的采访)






巴基用行动回答了内心的疑问,史蒂夫值得他返回战场,值得他为之战斗。他死里逃生,已经为国“捐躯”过一次,再次返回,他为之战斗的对象已经变成了史蒂夫。




他忍受离别参军入伍,他克服恐惧重回战场,他牺牲自己视死如归,他当然爱国,但在爱国之前,他先爱那个布鲁克林来的小个子,“I am following him."




佩姬看清了这一点,才会说:”他一定认为你值得他为你牺牲。“




漫画里巴基牺牲前对史蒂夫说:“你永远不知道我有多爱这个国家。”电影里应该是:“你永远不知道我有多爱你。”




但其实史蒂夫知道,漫画里他知道巴基有多么爱他的国家,电影里他也知道巴基有多爱他。《美队2》里他说出“I am with you till the end of the line."他用生命回应了巴基的爱。巴基也同样值得他为他战斗,为他牺牲一切。





题外话:将个人放在国家之前并不是巴基的特例,而是好莱坞电影的传统,是所谓的“美国精神”。《空军一号》里美国总统被反派挟持要求释放被关押的恐怖分子,总统面对枪口誓不低头,然而反派以他的小女儿做威胁,总统立刻屈服了。在美国精神——至少是大多数美国民众认同的、也是大部分好莱坞电影呈现给我们的美国精神中,家是大于国的。爱国之前必须爱家,爱那些让你如此爱国的人。




作为“美国队长”,美国精神的象征,史蒂夫将巴基放在美国前面也是理所当然的。从《美队1》到《美队3》,从为了巴基战场抗命到为了巴基抵抗政府,抵抗全世界,这是史蒂夫一以贯之的行为逻辑,是感情逐渐强化直至高潮的合理发展。




无论漫画还是电影,对史蒂夫来说,巴基就是家。漫画里美队遗书先提巴基后提美国。《美队2》里,罗素兄弟用一把钥匙埋下了“家”的伏笔。








在史蒂夫痛苦迷茫的时候,一无所有的时候,是巴基给了他家的钥匙,给了他家的温暖。这是史蒂夫对巴基最深刻的记忆。巴基是史蒂夫的“KEY”,是他的“HOME”,是他永恒的心灵家园。罗素兄弟在采访中也说:“他俩是感情非常深厚的兄弟,美队从小是孤儿,被巴基一家照顾长大,巴基也一直在保护他。”




罗素兄弟选择让巴基来做内战的导火索,不是哗众取宠,不是剑走偏锋,而是最最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设置——家先于国,爱家先于爱国。爱国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爱国的最终目的是爱家。为了保护自己的家而不惜一切代价,这就是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精神,也是美国精神的代表——美国队长的行为逻辑。




漫画里巴基为国捐躯,电影里巴基为了保护史蒂夫牺牲,漫画里队长为了自由而对抗注册法案,电影里队长为了巴基而对抗政府,这种改编是导演的选择。它规避了繁琐的政治说教,强化了“巴基”这个主题,使史蒂夫的形象在三部电影中保持一致,也更加符合好莱坞电影的主流。作为美国人,作为商业片导演,罗素兄弟的选择无可厚非。




 


评论

热度(4138)

  1. 共9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